《国外理论动态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远隔重洋的悼念——深切缅怀戴鹏海先生

 
来源:国外理论动态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1
 
2017年6月24日,戴鹏海先生的女儿岚岚、登登,从大洋彼岸发出父亲病逝于美国纽约的讣告。闻讯后,在极其沉重、惋惜的情绪中,与鹏海兄二十多年相识、相知的往事,不由自主地浮现脑际,断断续续…… 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思想大潮在中国社会各层面汹涌澎湃。与文学界、历史界和美术界等相较,音乐理论界的声浪似乎不够强烈,触动“禁区”的行动往往滞后。经居其宏先生“上音”校友身份的牵线联络,鹏海经常以通信、寄书等形式,热情地将上海思想文化界的理论动态(包括王元化先生的一些著作、讲稿和谈话等),介绍给“音研所”一干中年同行。一来二往,我和鹏海便逐渐熟识起来。此后,由于出差或收集研究资料,鹏海隔三差五会从上海来到北京,小住左家庄。这样的日子,志同道合的三五好友相聚,天南海北,神聊海议,话题总绕不开近代中国音乐事象和当下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现状。跃动的思维就在这种不经意的交流中撞击出“回顾与反思”的火花。精神聚会之外,鹏海不规则的早餐,则多半由我这个“驻所”主人顺带解决。因当年生活条件所限(有时甚至只有一碗清水面加半截红薯),鹏海并不嫌弃,我俩就在上班前办公楼清净的走道上用餐,吃得津津有味,乐在其中。 1987年11月,为完成中共中央书记处布置的《当代中国音乐》一书编写任务,中国音协在江苏江阴召集研讨会。与会者为历届音协领导、有名望的老音乐家及这部书的主要撰稿人,鹏海亦受邀到会。会议开始时气氛热烈,老音乐家们纷纷发言,大都从不同角度肯定1949年以来,中国音乐走过的光辉道路和正确方向。但当涉及到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敏感问题和当代音乐发展态势时,研讨的口径却非一致,从事实辩伪到观点陈述,与会者的发言存在明显差异。由于不少“老领导”就是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当事人,“官方史书”的定位,事关对自己的“历史评价”,于是格外认真,会议气氛也逐渐显得紧张起来。此时的“老戴”坐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,神情凝重,不同意见争论时,他一言未发,表现出难得的冷静。直到会议临近尾声,在主持人点名的引发下,他才打破沉默,做了一次发言。我记得他的发言较长,语气平和,摆了许多事实,讲了一通道理,中心意思是应把握事物发展规律,总结历史经验,发言中已透出“重写音乐史”的思考。这次会议,让我看到了鹏海先生性格的另一面。 约上世纪90年代初,在严冬时节的一个午后,几位北京朋友和鹏海一道去三里河拜访李焕之先生。当天北京上空浓云滚动,寒冷异常,天气预报将有降雪。大伙商议在焕之家不要呆得过久,因为鹏海已订好晚间航班要返回上海,需留出赶飞机的时间。但到了焕之家,鹏海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收不住,全然不察觉屋外的天气变化。我再三提醒和催促,大家才告辞焕之。哪知出得门来,顿见大雪纷飞,天空昏暗,大片大片的雪花直往脖子里灌。我们一行人在风雪中艰难跋涉,努力向公交线路靠近。不一会功夫,白雪便覆盖街道,正值下班高峰,人流和车流在飞雪中混夹,道路交通急剧堵塞。此刻离航班起飞还有四个多小时,鹏海兄心急如焚,决定改乘地铁出城。我们护着他向最近的地铁站转移,不料地铁口堆满了换乘和避雪的人群,根本无法插进。我们夹在人堆里,进也进不去,出又出不来,真叫动弹不得。时间一点点过去,赶往机场的一切努力皆无可能,只能等人群逐渐松动后再作计议……这一年,鹏海兄已年过六旬,生活中这样的路途劳顿远不只一次。 历历往事,不胜追记。 鹏海除给亲人、友人、同事、学生留下永难忘却的记忆外,他毕生的艺术业绩已融在祖国的音乐事业中。 其一,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实干精神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。 从“大跃进”时期的学生年代起,鹏海就已进入中国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。从最初点滴资料的积累,到个人研究专著的出版、研究风格的展现及“一家之言”的形成,是他学术生涯的重心。半个多世纪来,他编著了贺绿汀、丁善德、陆华柏的年谱长编,主编或参编了萧友梅、赵元任、黄自、丁善德、邓尔敬等人的作品全集或选集,完成了《刘天华传》的写作初稿,此外还涉及陈洪、陈田鹤、张曙等人的专题研究。他以多种形式为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立传,这既是史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,也是中国音乐史承载的重要内容。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像一串珍珠,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著作中闪现光彩。也正是在这些“个案”研究的积累和突破中,一步步践行他“重写音乐史”的主张。 其二,他是一位怀有社会责任感、言辞犀利的音乐批评家。 鹏海在民国时期生活了20年(1929—1949),有对社会底层民生疾苦和与非正义权势抗争的亲身体验和经历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又见证祖国繁荣发展及经历土改、反右、拔白旗、文化大革命等大大小小的各种政治运动,逐步形成他讴歌光明、鄙弃邪恶、伸张正义的人生价值观。体现在他的专业领域,自然会对身边所见、所听、所感的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。于是,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、当代音乐创作、社会音乐生活、音乐表演艺术、音乐学研究者的学风、音乐出版物和音乐评奖等方面,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批评文字。这些长短不一的评论文章,大都观点鲜明,用语直率。其中遇到不少有争议的话题,如重写音乐史、王洛宾音乐作品知识产权转卖、《乌苏里船歌》署名等。面对这些问题,鹏海多能以超越个人恩怨的立场,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说真话的良知,去评判是非曲直,明知有可能“引火烧身”,陷入争议的漩涡,也不避讳。 其三,他是一位甘当铺路石的音乐戏剧实践家和艺术导师。 音乐戏剧活动在鹏海的艺术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。解放初期他在湖北投身音乐戏剧工作,从感性上积累了戏剧表演的实践经验,同时熟悉和了解文艺团体艺术生产的一般流程,为日后他在更大舞台上进行歌剧、音乐剧的创作、研究和表演实践打下了基础。自1960年始,他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了23个年头。此时的他,已完成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业,正值艺术创造力旺盛期。在这块负有盛名的歌剧园地里,他和同事们先后推出了《赤胆忠心》《嘉陵怒涛》《椰林怒火》等一大批歌剧、歌舞剧作品。尽管1983年起他的工作关系转到“上音”,回学院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,但他和音乐戏剧的关系不仅未断,反倒因活动领域的开阔使他对歌剧及音乐剧的介入更为深广。借用一句朋友间开玩笑的话来形容——“哪里有歌剧,哪里就有戴老板”(朋友和晚辈对鹏海的戏称)。虽然这是一句夸张的顺口溜,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近三十年对音乐戏剧的痴迷和投入。鹏海在这一艺术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,他既是创作者、研究者、编导、顾问、评委,又是许多重要剧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。他所做的工作,大到国家或地区歌剧、音乐剧发展道路、方向、策略的咨询,细到一个剧目创作团队的组成,剧本、音乐的修改,角色的挑选,舞台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等。这许多工作,涉及音乐戏剧艺术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,体现出鹏海在音乐戏剧领域具有高远的目光、全面的修养、深厚的积累和实际的经验。在多数情况下,鹏海皆位居幕后,或为推出新作鼓与呼,实在称得上我国歌剧、音乐剧界的伯乐。 上述三方面主要的艺术业绩,是鹏海对祖国音乐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。此外,最令人深刻感怀的,是他身上所体现的知识分子应具有的精神风范。 朋友、同事和学生们都知道,鹏海“爱管闲事”是出了名的。多的事例暂不提,单看他在国内最后那些年秋冬两季的生活日程,就知道他“管”的事有多宽。每年11月下旬,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,上海音乐学院都会组织规模不等(逢5逢10大庆,平常年小庆)的院庆活动,年年都有新内容。故去元老和健在前辈的纪念会,一个接一个;遍布海内外杰出校友的报告会,一场接一场。要出书、出谱、出纪念册,要征集资料,查阅档案;要撰写大事记,编制名人录……还有许多说不出名目的各种事务,等等。尽管学院有专门机构负责这些工作的日常运转,但仍见他跑上跑下,忙前忙后,一天到晚“忙得脚不沾地”。按照常情,一个“领国家养老金”的退休人,这些事本可不管,但他却爱管、要管,一到院庆,比谁都忙,因为他把母校视为自己的家。 与他“爱管闲事”相关联的是“爱提意见”,且意见尖锐,多不留情面,也因此“得罪”于人,或招致误解。对他的这种“倔强脾气”,朋友们曾善意地提醒过他,不过收效甚微。依我看来,鹏海自幼喝湘江水长大,深受湖湘文化熏染,崇尚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训言和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人生信条,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”的瑰丽诗句镌刻于心。1956年进入“上音”后,有幸随恩师贺绿汀左右,长期耳闻目濡,恩师说真话的硬骨头精神是他学习仿效的最好榜样,潜移默化中似有助于他“倔强”品性的养成。 是“爱管闲事”,还是“古道热肠有担当”?是“爱提意见”,还是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?是耶!非耶!斯人已逝,任人评说或不说也罢! 鹏海走了,一个有血有肉、讲情讲义、敢说敢当的“倔老头”离开他的亲人、朋友、学生走了!他一定是带有牵挂、带着遗憾走的,因为他总认为“老”离他还很远,想做的事和没做完的事实在还太多…… 2017年6月24日,戴鹏海先生的女儿岚岚、登登,从大洋彼岸发出父亲病逝于美国纽约的讣告。闻讯后,在极其沉重、惋惜的情绪中,与鹏海兄二十多年相识、相知的往事,不由自主地浮现脑际,断断续续…… 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思想大潮在中国社会各层面汹涌澎湃。与文学界、历史界和美术界等相较,音乐理论界的声浪似乎不够强烈,触动“禁区”的行动往往滞后。经居其宏先生“上音”校友身份的牵线联络,鹏海经常以通信、寄书等形式,热情地将上海思想文化界的理论动态(包括王元化先生的一些著作、讲稿和谈话等),介绍给“音研所”一干中年同行。一来二往,我和鹏海便逐渐熟识起来。此后,由于出差或收集研究资料,鹏海隔三差五会从上海来到北京,小住左家庄。这样的日子,志同道合的三五好友相聚,天南海北,神聊海议,话题总绕不开近代中国音乐事象和当下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现状。跃动的思维就在这种不经意的交流中撞击出“回顾与反思”的火花。精神聚会之外,鹏海不规则的早餐,则多半由我这个“驻所”主人顺带解决。因当年生活条件所限(有时甚至只有一碗清水面加半截红薯),鹏海并不嫌弃,我俩就在上班前办公楼清净的走道上用餐,吃得津津有味,乐在其中。 1987年11月,为完成中共中央书记处布置的《当代中国音乐》一书编写任务,中国音协在江苏江阴召集研讨会。与会者为历届音协领导、有名望的老音乐家及这部书的主要撰稿人,鹏海亦受邀到会。会议开始时气氛热烈,老音乐家们纷纷发言,大都从不同角度肯定1949年以来,中国音乐走过的光辉道路和正确方向。但当涉及到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敏感问题和当代音乐发展态势时,研讨的口径却非一致,从事实辩伪到观点陈述,与会者的发言存在明显差异。由于不少“老领导”就是其中一些重要事件的当事人,“官方史书”的定位,事关对自己的“历史评价”,于是格外认真,会议气氛也逐渐显得紧张起来。此时的“老戴”坐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,神情凝重,不同意见争论时,他一言未发,表现出难得的冷静。直到会议临近尾声,在主持人点名的引发下,他才打破沉默,做了一次发言。我记得他的发言较长,语气平和,摆了许多事实,讲了一通道理,中心意思是应把握事物发展规律,总结历史经验,发言中已透出“重写音乐史”的思考。这次会议,让我看到了鹏海先生性格的另一面。 约上世纪90年代初,在严冬时节的一个午后,几位北京朋友和鹏海一道去三里河拜访李焕之先生。当天北京上空浓云滚动,寒冷异常,天气预报将有降雪。大伙商议在焕之家不要呆得过久,因为鹏海已订好晚间航班要返回上海,需留出赶飞机的时间。但到了焕之家,鹏海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收不住,全然不察觉屋外的天气变化。我再三提醒和催促,大家才告辞焕之。哪知出得门来,顿见大雪纷飞,天空昏暗,大片大片的雪花直往脖子里灌。我们一行人在风雪中艰难跋涉,努力向公交线路靠近。不一会功夫,白雪便覆盖街道,正值下班高峰,人流和车流在飞雪中混夹,道路交通急剧堵塞。此刻离航班起飞还有四个多小时,鹏海兄心急如焚,决定改乘地铁出城。我们护着他向最近的地铁站转移,不料地铁口堆满了换乘和避雪的人群,根本无法插进。我们夹在人堆里,进也进不去,出又出不来,真叫动弹不得。时间一点点过去,赶往机场的一切努力皆无可能,只能等人群逐渐松动后再作计议……这一年,鹏海兄已年过六旬,生活中这样的路途劳顿远不只一次。 历历往事,不胜追记。 鹏海除给亲人、友人、同事、学生留下永难忘却的记忆外,他毕生的艺术业绩已融在祖国的音乐事业中。 其一,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实干精神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。 从“大跃进”时期的学生年代起,鹏海就已进入中国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。从最初点滴资料的积累,到个人研究专著的出版、研究风格的展现及“一家之言”的形成,是他学术生涯的重心。半个多世纪来,他编著了贺绿汀、丁善德、陆华柏的年谱长编,主编或参编了萧友梅、赵元任、黄自、丁善德、邓尔敬等人的作品全集或选集,完成了《刘天华传》的写作初稿,此外还涉及陈洪、陈田鹤、张曙等人的专题研究。他以多种形式为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立传,这既是史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,也是中国音乐史承载的重要内容。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像一串珍珠,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著作中闪现光彩。也正是在这些“个案”研究的积累和突破中,一步步践行他“重写音乐史”的主张。 其二,他是一位怀有社会责任感、言辞犀利的音乐批评家。 鹏海在民国时期生活了20年(1929—1949),有对社会底层民生疾苦和与非正义权势抗争的亲身体验和经历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又见证祖国繁荣发展及经历土改、反右、拔白旗、文化大革命等大大小小的各种政治运动,逐步形成他讴歌光明、鄙弃邪恶、伸张正义的人生价值观。体现在他的专业领域,自然会对身边所见、所听、所感的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。于是,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、当代音乐创作、社会音乐生活、音乐表演艺术、音乐学研究者的学风、音乐出版物和音乐评奖等方面,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批评文字。这些长短不一的评论文章,大都观点鲜明,用语直率。其中遇到不少有争议的话题,如重写音乐史、王洛宾音乐作品知识产权转卖、《乌苏里船歌》署名等。面对这些问题,鹏海多能以超越个人恩怨的立场,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说真话的良知,去评判是非曲直,明知有可能“引火烧身”,陷入争议的漩涡,也不避讳。 其三,他是一位甘当铺路石的音乐戏剧实践家和艺术导师。 音乐戏剧活动在鹏海的艺术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。解放初期他在湖北投身音乐戏剧工作,从感性上积累了戏剧表演的实践经验,同时熟悉和了解文艺团体艺术生产的一般流程,为日后他在更大舞台上进行歌剧、音乐剧的创作、研究和表演实践打下了基础。自1960年始,他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了23个年头。此时的他,已完成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业,正值艺术创造力旺盛期。在这块负有盛名的歌剧园地里,他和同事们先后推出了《赤胆忠心》《嘉陵怒涛》《椰林怒火》等一大批歌剧、歌舞剧作品。尽管1983年起他的工作关系转到“上音”,回学院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,但他和音乐戏剧的关系不仅未断,反倒因活动领域的开阔使他对歌剧及音乐剧的介入更为深广。借用一句朋友间开玩笑的话来形容——“哪里有歌剧,哪里就有戴老板”(朋友和晚辈对鹏海的戏称)。虽然这是一句夸张的顺口溜,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近三十年对音乐戏剧的痴迷和投入。鹏海在这一艺术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,他既是创作者、研究者、编导、顾问、评委,又是许多重要剧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。他所做的工作,大到国家或地区歌剧、音乐剧发展道路、方向、策略的咨询,细到一个剧目创作团队的组成,剧本、音乐的修改,角色的挑选,舞台设计和演员的表演等等。这许多工作,涉及音乐戏剧艺术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,体现出鹏海在音乐戏剧领域具有高远的目光、全面的修养、深厚的积累和实际的经验。在多数情况下,鹏海皆位居幕后,或为推出新作鼓与呼,实在称得上我国歌剧、音乐剧界的伯乐。 上述三方面主要的艺术业绩,是鹏海对祖国音乐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。此外,最令人深刻感怀的,是他身上所体现的知识分子应具有的精神风范。 朋友、同事和学生们都知道,鹏海“爱管闲事”是出了名的。多的事例暂不提,单看他在国内最后那些年秋冬两季的生活日程,就知道他“管”的事有多宽。每年11月下旬,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,上海音乐学院都会组织规模不等(逢5逢10大庆,平常年小庆)的院庆活动,年年都有新内容。故去元老和健在前辈的纪念会,一个接一个;遍布海内外杰出校友的报告会,一场接一场。要出书、出谱、出纪念册,要征集资料,查阅档案;要撰写大事记,编制名人录……还有许多说不出名目的各种事务,等等。尽管学院有专门机构负责这些工作的日常运转,但仍见他跑上跑下,忙前忙后,一天到晚“忙得脚不沾地”。按照常情,一个“领国家养老金”的退休人,这些事本可不管,但他却爱管、要管,一到院庆,比谁都忙,因为他把母校视为自己的家。 与他“爱管闲事”相关联的是“爱提意见”,且意见尖锐,多不留情面,也因此“得罪”于人,或招致误解。对他的这种“倔强脾气”,朋友们曾善意地提醒过他,不过收效甚微。依我看来,鹏海自幼喝湘江水长大,深受湖湘文化熏染,崇尚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训言和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人生信条,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”的瑰丽诗句镌刻于心。1956年进入“上音”后,有幸随恩师贺绿汀左右,长期耳闻目濡,恩师说真话的硬骨头精神是他学习仿效的最好榜样,潜移默化中似有助于他“倔强”品性的养成。 是“爱管闲事”,还是“古道热肠有担当”?是“爱提意见”,还是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?是耶!非耶!斯人已逝,任人评说或不说也罢! 鹏海走了,一个有血有肉、讲情讲义、敢说敢当的“倔老头”离开他的亲人、朋友、学生走了!他一定是带有牵挂、带着遗憾走的,因为他总认为“老”离他还很远,想做的事和没做完的事实在还太多……

文章来源:国外理论动态 网址: http://gwlldt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18004.shtml


上一篇: 国际符号学研究的阵地、理论与方法 ——Semio
下一篇: 生物学论文_细胞骨架系统调控分泌囊泡与质膜互作的研究进展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